老师给大通学堂高级班学生诗歌赏析单元设计了一次写作作业:写一篇徐志摩《雪花的快乐》赏析文章,也可以自己创作一首诗。当老师读到孩子们交来的作业时真的被震惊到了,没想到海外长大的孩子对中国诗歌的理解如此深刻独特,孩子们自己创作的诗歌更是让人耳目一新,在此分享给大家,共同感受孩子们对诗歌的独到见解,一起分享大通学堂学生中文进步的快乐。
张如萱作品
《花瓶中的玫瑰》
血红色的玫瑰
风在轻轻地吹
看过小溪流水
看过青山绿水
心里不是滋味
不想追随海浪
不想随风飘扬
只想拥有自己的阳光
为了阳光,放弃自由
为了阳光,放弃悠扬
花瓶中的玫瑰
悄无声息凋落
一直生机勃勃
最后却如此脆弱
花瓶中的玫瑰插翅难飞
没有了自由
想变得高贵
花瓶中的玫瑰
也想有所作为
想要生而不凡
可却注定平凡
花瓶中的玫瑰四处飘扬
晶莹剔透的花瓶
困着玫瑰的梦想
花瓶中的玫瑰
无声的反抗
无声的呐喊
无用的期盼
血红色的玫瑰
风在轻轻地吹
这首诗写的是一朵玫瑰的故事。一开始,这朵玫瑰希望能找到自己的阳光;到最后这朵玫瑰变成了花瓶中的玫瑰,他开始向往自由。
这首诗的主题是追求。我在创作这首诗的时候,把玫瑰当成了年轻人,自己可以拥有独一无二的阳光是玫瑰的理想,阳光就代表希望自己可以在在这个世界拥有一席之地。这朵玫瑰为了阳光可以放弃悠扬,放弃自由。这些人们追求的是在大城市打拼的机会。他们希望自己可以过上高质量的生活。阳光就代表了他们认为好好读书,找好工作是希望,是光亮。所以他们会拼尽全力去实现这个愿望。这是人们小时候的想法,认为自己只要有钱了,有了自己的家庭就幸福,就开心了。
而后来花瓶中的玫瑰所追求的是自由。这朵玫瑰就是在大城市里的打工人,也就是长大的人们。每天需要察言观色,委曲求全。把自己的梦想、追求、激情放在了身后。这朵玫瑰希望可以四处飘扬,四处游荡,拥有自己的自由;这朵玫瑰希望自己可以把所有顾虑放在身后,过上自己想要的自由生活。对他们来说,这是一个可望却不可及的梦想。这些人们每天顶着压力生活,可是却无处发泄。这也就变成了诗里“无声的反抗,无声的呐喊,无用的期盼。”他们只能把自己的反抗,自己的发泄都放在心里。而他们的期盼也终将无法实现。
人们从小到大都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他们都希望独一无二,都希望自己可以有所作为,这也就是年轻人的希望。大城市里的人希望自己可以创业,可以成功,变成独一无二的自己,可是他们害怕失败,害怕一无所有,最后找了一个薪水不错但是自己不喜欢的职业。就是在这样的想法里慢慢失去了自己,变成看别人脸色,忍气吞声,自己最看不起的人。而那些孩子更希望自己可以去大城市打工,挣很多的钱。可是当他们去上班之后发现自己虽然在教室里出类拔萃,但是到了竞争残酷的社会上,到了人心叵测的职场上。他们一开始的激情,热爱,也就被丢掉了。最后他们也会在忍气吞声中慢慢失去自己。
在这首诗歌里面,我用了很多的比喻手法。把人比喻成玫瑰,把工作比喻成阳光,比喻成囚禁大家的花瓶。这样我认为可以更透彻的理解整个故事。虽然在诗歌里是只有一朵玫瑰,慢慢的从自由生长变成花瓶中囚禁的玫瑰,但是在我写这首诗歌的时候我一直把这朵玫瑰当成了两个不同的观点。我认为现在的世界就是一座围城,打工的人向往自由,自由的人向往工作和安稳。
最后,我写这首诗歌是希望自己到时候可以找到自己热爱的事业,去追随自己的梦想。也希望大家可以珍惜每一天的时光,用积极,乐观的心情来看待每一天。找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
曾子云作品
《雪花的快乐》赏析
爱情是一个历久弥新的永恒主题。从迪斯尼的《白雪公主》到徐志摩的《雪花中的快乐》,爱情都是一种解救孤独的药。就算是再孤独、再迷茫的一个人只要是遇见了对的那个人都能从黑暗中走出来。作者本是一个到处流浪,没有方向的无头苍蝇却因为遇到爱情而茅塞顿开,明确了目标。读罢诗人徐志摩的作品,给了读者再次相信爱情的理由。从意象描写、感叹号的运用与词语富有变化的反复这三点让读者感受到了爱情的力量。
诗歌中的意象描写恰当地表达出作者是怎么被爱情影响的。诗人把自己精心描写成了在空中潇洒飘扬的雪花,让读者感到诗人找不到方向。因为雪花的飘洒是漫无目的的。作者没有把女孩描写成雪花,而是地上的一个人。最后作者没有漫无目的飘荡,而是在往女孩的方向飞去因为女孩就是他一直在寻找的方向。作者这样巧妙地描写人物是为了表达出女孩是他生活的方向。
《雪花的快乐》中的标点符号都在表现作者遇到女孩后的改变。在诗歌中的第一小节最后一行写道“这地上有我的方向。”作者在句子的最后用了句号因为这是一个乏味、平淡无奇的标点符号。同样,遇见女孩之前的诗人也感到生活无味,人生无趣。相反,在遇到心仪女孩之后作者在句子之后用的都是感叹号。这里看得出作者在女孩的影响下变得开心,变得激动。女孩使他的人生中拥有了色彩,给了他动力。句号的寡淡与感叹号的激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凸显出了爱情的影响力。
诗人利用词语重复中的变化突出了爱情的动力。读完前三小节读者已经习惯了“飞扬,飞扬,飞扬“建立的节奏。可是在第四小节,节奏突然一变作者没有再用”飞扬,飞扬,飞扬”而是开始重复“消溶,消溶,消溶。” 这里明显的告诉读者作者已改变,他已经不是当年一心想着飞扬的男孩了。不仅如此,“飞扬”与“消溶”也有更深的含义。一片雪花能够一直飞扬,可是只有一次消溶的机会,一片雪花融成水之后就再也无法改变了。作者愿意把自己唯一融化的机会用在女孩身上,这里就看得出作者已经认定她了。在最后诗人的承诺和一开始作者的潇洒也形成了比较。
掩卷深思,《雪花的快乐》一诗,让人记忆深刻的不只是字面上的内容,而是藏在诗歌中的那些细节。作者用寥寥数语让整首诗形成画面感,富有感染力。可见,这是一篇值得细读的精彩诗歌。
苏紫玥作品
《雪花的快乐》赏析
《雪花的快乐》是现代诗人徐志摩先生在1924年2月30 日写的一首诗。此诗发表于 1925 年1 月 17 日《现代评论》第一卷第 6 期。徐志摩先生运用了词语反复的写作方法和拟人等修辞手法,结合雪花的纯洁、潇洒、自由的特点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抒写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执着追求和向往。
徐志摩先生在那个时候爱上了富有才情的陆小曼, 借此写了这首《雪花的快乐》。诗人在他的诗中体现出他心目中最向往的世界,追求心中完美的爱。他把他对爱情的向往和用诗歌改变社会的理想融合在了一起。整首诗虽说是讲述雪花的快乐,其实也体现出了徐志摩对自己的人生和生活独特的看法。比如,徐志摩在诗中描述的雪花想要寻找方向就像现实中他追求自己的理想。诗中“你看,我有我的方向!”这句表明他有自己最向往的地方,他不想去寒冷或者僻静的地方,他想走自己的路。可是,即使雪花想飞到繁华的城市或者“她”的身旁,但雪花最后也只能跟着风走。
徐志摩先生对文学作品的“精美”是特别看重的。作者写到雪花“飞扬,飞扬,飞扬” ,这样词语反复使用的手法让读者感受到雪花是轻飘飘的,仿佛能看到雪花潇洒地飞着。他重复使用了三次“飞扬”表示他的坚定信念和对世俗的不屑。这个修辞手法也用在了最后一段话, “消溶,消溶,消溶” 表示他的快乐,终于找到“归宿”后的安宁。
综上所述,徐志摩《雪花的快乐》通过雪花这一意象,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和词语反复等写作手法表达了诗人对理想的追求和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