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给大通学堂高级班学生诗歌赏析单元设计了一次写作作业:写一篇徐志摩《雪花的快乐》赏析文章,也可以自己创作一首诗。当老师读到孩子们交来的作业时真的被震惊到了,没想到海外长大的孩子对中国诗歌的理解如此深刻独特,孩子们自己创作的诗歌更是让人耳目一新,在此分享给大家,共同感受孩子们对诗歌的独到见解,一起分享大通学堂学生中文进步的快乐。
孙嘉琪作品
《雪花的快乐》赏析
《雪花的快乐》这首诗是徐志摩的作品,徐志摩是一位一生都在追求爱、 自由和美的现代诗人。这首诗简单易懂,用通俗易懂的文字写成,但它却给读者带来清爽、浪漫和舒适的感觉。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对爱情的追求,并且是通过诗歌精妙绝伦的结构和流畅的节奏来实现的。
徐志摩的这首诗令人感到诗中有画,韵味无穷,读后念念不忘、回味无穷。徐志摩发挥了他的想象力,把自己比喻成了雪花,并且借用它的浪漫和纯真来描述他对女孩的爱。读到雪花,读者会不由自主地想到它的轻盈和自由,这正是作者想要用文字带给读者的感受。这是徐志摩诗歌最独特的方面,因为我们会和徐志摩融为一体,产生共鸣,即使他没有直接描述出来自己的感受。他没有使用过一次 “爱”、“自由”或 “追求”这些字词,但诗中的描写却让这些字词刻在读者的脑海中。比如说,读者可以从“等着她来花园里探望”中隐约看到花园。虽然诗人根本没有描述过花园的景象,但我们几乎可以闻到空气中散发出令人清爽的气味,听到鸟儿的鸣叫声和风铃的叮当声,以及能隐隐约约地看到寒雪里开放的梅花。这是因为作者所使用的意象为我们创造出了这样的意境:我们仿佛是天空中飘扬的雪花;感到一如既往的热情、潇洒。我们似乎闻到了女孩身上的朱砂梅的清香,似乎贴到了女孩的胸前……
诗人独具特色的语言运用也给读者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朴实、简洁的语言使得行文之间的细腻情感毫无矫揉造作且极为精致。这首诗主要用了三种修辞手法:反复、排比和拟人。这首诗里重复最多的一个词是“飞扬”,“飞扬、飞扬、飞扬”强调了作者的自由和放松,同时保持了诗歌的流畅性,为整首诗增添了节奏感。不仅如此,作者在最后再次使用反复的写作手法:“消融,消融,消融”。让读者感受到的是一种安慰与陶醉。接着,作者在第二段用了排比:
“不去那冷寞的幽谷,
不去那凄清的山麓
也不上荒街去惆怅——”
这个修辞手法让这首诗显得感情洋溢、节奏和谐。作为一片雪花,他竟然不愿意去幽谷、山麓或荒街,这很独特,这使读者的脑海中浮现出几个问题:为何他不喜欢去那些地方飞舞?他到底想去哪里?接着,读者将会迫不及待的在下一节中找到雪花想要去的地方。使用这种文学手段吸引读者顺着诗人徐志摩的思路寻找答案:不愿意去任何地方,只想去女孩所在的花园。从节奏上看,读起来郎朗上口,因为句子的结构是一样的。最后,他在诗中主要使用了拟人手法,因为整首诗他把一片雪花作为主角来写。拟人使读者感觉到雪花的轻盈,并且借用雪花的纯真来描述他的追求。
倘若离开精巧的结构设计,所有的努力都是枉然。这首诗被分为四节,每节均匀而平等。每一段分成了三个部分:一段总共五句,前三句是引子,描述雪花的位置。然后用破折号隔开,意味着读者可以想象其余部分。第二部分是重复的句子,就是 “飞扬、飞扬、飞扬 ”或 “消融、消融、消融”。飞扬给读者一种振奋的情绪,而消融则让读者体会到一种安慰和放松的情绪。每一节的最后部分是最后一句话,这是该节的主题。它总结了诗歌的每一部分内容。比如说, 第一段中写道:
假如我是一朵雪花,
翩翩的在半空里潇洒,
我一定认清我的方向——
飞扬,飞扬,飞扬——
这地面上有我的方向。
按照这个逻辑,头两句介绍 “人物”、地点和目标 :一朵认清方向的雪花在半空中潇洒。接着是重点字词重复:飞扬,飞扬,飞扬; 强调作者的兴奋和振奋人心的感觉。最后,是结尾句:他有他的方向。剩下的段落结构和这段相似。
总览全诗,《雪花的快乐》读来沁人心脾,曼妙无比。徐志摩的话语之美与他强烈的追求交织在一起,对读者来说是一种身临其境的体验。含蓄的笔墨之下表达的是他心中对爱人的感受和对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爱情自由洒脱的追求,下笔如有神!此诗用简洁的语言表达了强烈的感情,是一篇值得细细品读的杰作。
孙楷翔作品
《挣扎》
噼啪,噼啪,
是森林大火的声音。
为逃生,忘疲乏,
互相挤压,
边跑边爬。
但那猴面包树
依然
如此挺拔。
咔嚓,咔嚓,
是骨头磨碎的声音。
数只熊,口如匣,
食物紧夹,
设立堤坝。
但这群三文鱼
依然
逆流回家。
啪嗒,啪嗒,
是企鹅脚步的声音。
躲海豹,逃厮杀,
虽饿嘴巴,
处处为家。
为保护新生
依然
艰难前蹭。
呜……呜……
是屋中哭泣的声音。
生在世,满艰难,
冰雪严寒,
痛不可言。
但哭泣声忽止,
那是
新生命的开始。
郎悦暄作品
《雪花的快乐》赏析
这首诗歌是作者通过自己亲身经历和感受写出来的。在这首诗歌的背景介绍里面有写到徐志摩喜欢的人,陆小曼。从诗歌里可以隐隐约约地看出作者写的是自己心爱的女孩。在这首诗歌里面作者把自己比喻成了雪花,而 “她”就是自己追求的陆小曼。
在第一段的结尾,作者写道,“这地面上有我的方向”。从这句话里读者就能看出来作者写的是一个自己追求的目标。在第二段里面写到了“冷漠的幽谷”,“凄清的山麓”,和作者不愿“上荒街惆怅”。从这里能看得出来作者应该是经历过或者是不想经历感情里痛苦的过程,他只想飞扬,抵达他的方向——爱慕的女孩。在第三段中读者可以很明确地感受到他对这个女孩的喜欢和欣赏了。徐志摩不仅仅想念这个女孩,就连女生身上的味道都记得清清楚楚。一直到最后一段作者都是在幻想自己是一片雪花,并且落到她——陆小曼的身上。
就算徐志摩明明知道自己无法像雪花一样自由地飞扬在空中,落到他喜欢的人的身上但他还是想要借用雪花的身份去拥有那个女孩,哪怕是短短的一瞬间,作者也愿意“在世上最后一秒”是“消融”在女孩身上的。这句话强烈地展现了作者对女孩的渴望,以及愿意放弃一切只为和女孩在一起的期待。
在写作手法上,作者重复使用点题词语来强调主题,这也是整首诗里面的点睛之笔。前三段重复的词都是“飞扬” 可最后一段写的是 “消融”。“飞扬” 表达了作者还在努力地追求喜欢的女孩,可“消融”却表达了他明知自己得不到,但还是会默默喜欢她的悲伤情感。
这首诗歌让读者感受到并不是所有的爱情都触手可及,有时候也不会如你所愿,可爱情就是这样,没有完全平等的时候。暗恋是一个人就是默默地爱着,欣赏着,这也不一定是折磨,只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做出的付出罢了。